'士农工商"几个各指什么?特别是“工”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7 09:16:48
士究竟是做官的,还是读书的?

出处:《管子·小匡》:“士农工商四民者,国之石(柱石)民也。”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:“是以人不兼官, 官不兼事,士农工商,乡别州异,是故农与农言力,士与士言行,工与工言巧, 商与商言数。”
士人 就是读书人,当官的基本上就是士人出身,所以是士人;
农,就是农民,农业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基础;
工,应该是指从事制造业的工匠,任何时代都是需要工具的,所以少不了工人、匠师;
商,商人;可能因为趋利性而备受压制,地位不高

四民是古代中国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分工,指士(学者)、农、工、商,但其次序历代有所不同。

《春秋谷梁传·成公元年》按“士商工农”划分:“古者有四民:有士民,有商民,有农民,有工民。夫甲,非人 之所能为也。丘作甲,非正也。”但有论者认为这个次序并无隐含社会高低之义。《荀子·王制篇》亦有“农士工商”的排列。

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《日知录》曾说:“士农工商谓之四民,其说始于管子。”指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最先将订下“士农工商”的次序,一直沿用至今。《管子》曰:“士农工商四民者,国之石,民也。”

士农工商 shì nóng gōng shāng
【释疑】:古代所谓四民,指读书的、种田的、做工的、经商的。
【出处】:《管子·小匡》:“士农工商四民者,国之石(柱石)民也。”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:“是以人不兼官, 官不兼事,士农工商,乡别州异,是故农与农言力,士与士言行,工与工言巧, 商与商言数。”
【示例】:下面密密层层,有亿万人来来往往,都想争夺此物。细细看去,~,三教九流,无一不有。★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九十九回
【用法】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同时,这还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阶级特点,即读书为先,农次之,工再次之,商人最后。由此可见,在春秋战国时期,商人是最没有地位的。
能代表商人没有地位的是范蠡的故事。范蠡,辅勾践灭吴,功劳巨大,但由于后期经商,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,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,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。

士是读书的

是工人啊